Economist Feb 20th 2021
中國崛起,與習近平的幾個重大決定有關,但沒有一個比是否進攻台灣,把這個親西方、擁有兩千四百萬人口的民主島國納入中共統治之下更重要。如果,有一天習近平以征服者之姿,搭著紅旗(譯按:中國國產禮賓車)防彈轎車,巡視首都台北,那他將成為共產黨的不朽人物。他將與毛澤東一同成為國共內戰的勝利者;毛澤東在1949年打敗國民黨,國民黨逃往台灣,成為內戰未結束的一部分。
也許當習近平巡視台北時,街頭仍被大火吞噬、鮮血滿布,因戒嚴令而看不到任何台灣百姓。但征服台灣,將讓中國的大國地位更為強大,沒有任何其他國家敢忤逆。對統治中國的強人來說,歷史不是憑空寫出。如果習近平要下令解放軍收回台灣,有一個因素會凌駕所有考量:美國是否會出兵阻止。七十一年來,台灣能震懾中國的侵略、維持自己的政府,靠著是美國。當然,某種程度上,也是靠中國想利用武力外的其他策略而免於戰火。
從鄧小平時代起,中國領導人就想利用經濟吸引台灣回歸。他們也試著以一國兩制的承諾說服台灣人,也就是若台灣接受由北京統治,台灣可保有自治權。一國兩制的概念,在去年中國鎮壓香港的公民自由後,已從可疑變成泡沫;中國原本也給予香港類似的承諾。中國對「和平統一」已失去耐心,但冷靜的計算總是更重要。從根本上來說,中國沒出手是擔心台灣軍隊能抵抗至美國馳援到達為止。
對拜登以及他有經驗的外交策士們,很了解美國位於此僵局中心。這也是為什麼,在拜登上台的第四天,國務院就譴責中國對台灣的軍事、經濟、外交恐嚇手段,且重申美國對台灣的承諾「堅若磐石」。
實際上,美國協助台灣抵抗入侵的能力正在崩壞中。主要是因為中國在過去二十年間,一心一意追求更先進的軍武技術,想把美國軍事力量境外隔絕。另一個理由,是習近平的歷史使命感,以及他利用民粹民族主義鞏固權威的方式 — 雖然民族主義也同時增加了進攻失敗的代價。一些論壇中,美國專家、前高階官員讚揚川普政府任內軍售台灣超過一百七十億美金一事。他們也譴責川普周圍的人,利用大力支持台灣作為挑釁中國的方式,卻沒有考慮到台灣的風險。一些學者出身的外交官,比如說美國外交關係協會(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, CFR)的哈斯(Richard Haass),呼籲美國結束所謂「戰略模糊」的政策;該政策避免做出明確承諾來回應中國對台的侵略。這種戰略模糊,原本是為了阻止台灣政治人物的輕率行動,同時避免激怒中國。
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(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, CSIS)的葛來儀(Bonnie Glaser)是中國與台灣安全事務的專家。她說拜登政府在討論到中國與台灣時,有展現出決心,因為「非常擔心可能的意外及誤判」。聽到消息管道非常暢通的學者葛來儀,對中、台軍機軍艦近日可能的意外擦撞事故,以及未來五到十年刻意的軍事衝突表示擔心,令人非常警醒。
前布希政府的國安顧問布萊克威爾(Robert D. Blackwill),在美國外交關係協會發表了一篇論文,名為「美國、中國與台灣:避免戰爭的策略」。論文內,他希望美國建立可信的「地緣政治經濟震懾」,以及均是支持。他說美國以及諸如日本的盟國,應表明清楚,若中國攻擊台灣,就會被逐出美元交易的金融及貿易體系。布萊克威爾說,如果中國統帥想發生戰爭,那「我們希望經濟專家在戰略室中」,說明發生戰爭的代價。
若美國離開,亞洲人會想念美國的
Asians will miss America if it leaves
唉,但遏制中國最困難的部分,牽扯到建立一強大聯盟,隨時準備挑戰中國的侵略。與冷戰做比較,並不能解決問題。西柏林的存在,對當時的美國以及北約盟邦至關重要,當時北約打算發起戰爭來中止蘇聯對柏林的封鎖。但很重要的是,蘇聯當時是經濟侏儒。今天,美國在亞洲的盟友,對台灣的存在是否極關自身利益、值得激怒中國一事,並無共識。中國通常是這些美國亞洲盟友的最大貿易夥伴。
在此同時,中國領導人們,也試圖降低中國對外部經濟壓力的脆弱程度。去年5月,前解放軍空軍少將喬良預測,若發動對台戰事,美國跟其盟邦或許會封鎖中國進出口的海運路線,並禁止中國進入國際金融市場。喬良也對習近平想降低對外部經濟依賴程度的做法表示讚許。台灣問題的關鍵,將在於美中爭霸的結果。喬良是民族主義激進分子,但他的想法,反映了許多習近平時代中國人的觀點。美國的盟友應停下來想想。對許多中國人來說,收回台灣不只是神聖的民族使命,也標示著美國全球領導地位的結束。若中國相信這是負擔的起的代價,那它會行動。
原文
- Feb 19 Fri 2021 00:19
經濟學人 如何滅掉一個民主國家 How to kill a democracy 中國是否會進攻台灣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