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conomist Aug 8th 2021

某些國家似乎知道在特定運動中取得成功的訣竅。澳洲擅長游泳、巴西擅長沙灘排球、古巴擅長拳擊,而英國擅長航海。奧運有各種運動項目、發放數百個獎牌,是對各國綜合體育實力的考驗。第三十二屆東京奧運會於8月8日結束,美國運動員獲得的獎牌數量比任何國家都多。在過去二十四屆奧運中,美國隊有十六屆是獎牌榜首;自1992年以來,還沒有在獎牌榜上排名第二過(我們更喜歡以積分作為衡量成功的標準,金牌3分、銀牌2分,銀牌1分)。

美國在奧運的主導優勢,看起來無懈可擊。但在冷戰期間,美國則是與蘇聯爭奪霸權。1952年至1992年間,兩國正面交鋒的九屆賽事中,蘇聯贏得了六屆(1992年新獨立的前蘇聯各國以獨立國家國協名義出賽)。理論上來看,應該是一場沒甚麼競爭力的比賽:雖然蘇聯人口比美國多六倍,但用來評估經濟產出的GDP,卻只有美國的四分之一。然而,蘇聯及東歐各國的運動員,受益於國家大量挹注在體育上的資源。

自2008年起,美國在頒獎台上最接近的競爭對手就變成了中國。1988年時,中國第二次參加奧運,當時在獎牌榜上排名第九,佔獎牌積分的3.5%。自彼時起,中國日益增強的主導地位,與其不斷上升的經濟影響力密不可分。自2000年雪梨奧運以來,中國的排名從未低於第三位。

《經濟學人》的一項分析發現,經濟是決定奧運會大部分榮耀的主要因子。我們對一連串變因的相關性做了測試 — 人口、健康、教育和經濟產出 — 與每屆奧運各國贏得的獎牌份額之關係。我們發現,某國占全球GDP的份額,是決定奧運是否成功的最大因素。自1960年以來,僅GDP一項變因就能解釋55%的奧運獎牌變化量。平均而言,保持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,全球GDP的2%(按購買力平價計算)能轉化成奧運獎牌份額的3%。

與經濟產出相比,某些國家在奧運會場上的表現出色。1992年以來,獲得十枚以上獎牌的七十一個國家中,每枚金牌的成本相當於一點二億美元的GDP(將獲得的獎牌總數,除以以2011年價格衡量的GDP)。美國金牌的成本,幾乎是平均水準的兩倍,約為兩億美元的GDP。牙買加成本最低:其運動員贏得的金牌成本,相當於三百萬美元的經濟產出。印度則遠遠落後,跟其經濟產出佔全球的份額(目前為7%)相比,表現很沉默。印度運動員贏得的每塊獎牌,都相當於其國內生產總值的三十五億美元。

原文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lkj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