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Economist Apr 23rd 2022

台北某個星期五晚上,數十人聚集在一家書店,學習若台灣發生戰事該怎麼辦。書店的櫥窗貼滿了譴責中國、支持西藏新疆和香港自由的標語。書店附近是一堵牆,貼滿了抗議標語:一面烏克蘭國旗上貼著寫著英文、北京話和台文的便利貼。「與烏克蘭站在一起」,一張便利貼這樣寫。 「Fuck Putin」,另一張這樣寫。第三張則寫說:「中國俄國狼狽為奸」。這指的是一個民間傳說,— 前腿長後腿短的狼,以及後腿長前腿短的傳說動物狽 — 一起合作吃掉羊。

隨著中俄兩國宣布友誼「沒有止境」,台灣人擔心會成為下個獵物。要如何生存? 討論會由一位前海軍信號兵及一位武術教練帶領,討論災難規劃、自衛、互助,治療傷口等議題。自俄國入侵烏克蘭以來,類似的研討會變得大受歡迎。前海軍信號兵T.H. Schee說,「一年前,多數人覺得我們這代人永遠不會見到戰爭」。「烏克蘭讓大家意識到,戰爭就在身旁。」他認為,這樣的研討會是克服失敗主義的難得機會。「我們必須先專注在保護自己、家人跟社區;讓大眾能自主做些事。」

自國民黨在1949年輸掉內戰逃到台灣後,一直擔心來自大陸方面的入侵。曾有一段時間,雙方都稱自己才是中國合法的政府。鮮明的台灣認同逐漸形成,但台灣今日還是稱自己為中華民國,不敢宣布獨立,深怕激怒大陸。這讓台灣陷入了困境:一個充滿活力的民主國家,也是全球最大的先進半導體供應國,但僅與十四個國家擁有正式外交關係。

幾十年來,台灣已經成反攻大陸的幻想中,轉變成一種更深的絕望 — 不可能靠一己之力就擊退入侵者。國防預算占GDP比,從1990的5.2%下降到2000年的2.7%,再下降到2020年的1.9%(今年可能會上升到2.1%)。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(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)估計,若以美元計價,中國國防預算是台灣的二十倍。

國防支出在台灣,一直不是太受歡迎的議題,部分原因是台灣曾遭受將近四十年的軍事獨裁統治,直到1987年才結束。隨著轉為全募兵制,兵力正在萎縮。義務役被認為是浪費時間,且常常有人規避,現在男性只需要服四個月的兵役。T.H. Schee打趣說,最強的技能是「油漆、拔草跟偽造文件」。有一段時間,部分台灣人認為貿易可以阻止戰爭。但習近平咄咄逼人的民族主義已打散這樣的幻想。很大程度上,台灣是躲在美國震懾的保護之後。

俄國入侵烏克蘭正引起深刻的反思。烏克蘭人的頑強抵抗,讓一些台灣人希望,也許他們也能抵擋強大的敵人。然而,戰事也帶來了兩種發人深省的想法。其一,西方威脅制裁、提供武器給烏克蘭,都無法阻止俄國。其二,俄國的核武威脅讓美國無法直接干預。而中國也有核子武器。

台灣戰略研究學會的一項民調顯示出矛盾的情緒。民調顯示,願意為台灣而戰的人,比例驚人地上升,從去年12月的40%上升到今年3月的70%。支持義務役延長的比例也類似,而是否要延長義務役役期一事還在討論中。但對美國干預的信心明顯下降,從55%降至43%。不到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認為台灣可以單獨阻止中國入侵。

足夠的武器及時間
Weapons enough and time

因此,許多台灣人抱著混雜希望及恐懼的心情,觀察烏克蘭戰爭。所有的教訓都將取決於戰事結果,但時間的重要性顯而易見:戰爭發生前,國防需準備好,也須國際援助;而戰爭一旦開始,就必須撐足夠長的時間,等待盟友的到來及協助。

但烏克蘭是位於歐洲中心的大國;而台灣則是個小小的島國。芝加哥大學教授米爾斯海默(John Mearsheimer)稱之為「水的制止力量」,台灣同時因此受到幫助,但也有害。台灣因此更難被入侵,但也更難接受友邦援助。另一個區別是經濟力量;由於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(若用購買力平價指數來看,則是最大),西方世界要把對俄國的制裁施加到中國上,會變得更困難。中國也比俄國更融入全球貿易的體系中。

即便如此,西方國家的許多人希望普丁在烏克蘭碰到的軍事問題,能讓習近平暫緩一下。他將更意識到軍事失敗的可能性 — 同時對他本人,以及對中國共產黨。自1979年與越南在邊界發生的戰事後,解放軍就沒有經歷過戰爭。中國領導人擔心「和平病」的發生。五角大廈的報告指出,解放軍正進行廣泛的改革,這可能會阻礙2027年前的戰備狀態(但在那之後則會變得更好)。

中國將領們,將從俄國在烏克蘭戰爭的錯誤中汲取教訓,正如他們與從類似台海戰事可能發生的問題中汲取教訓一樣(1982年的福克蘭群島戰爭最受偏好)。人民大學教授金燦榮跟民組主義媒體《觀察家》說,「從技術面來看,烏克蘭議題的確可以看成台海危機的預演」。「這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,中國可以從中學到很多東西,比如說如何打仗、政治上可能面臨甚麼壓力、如何緩解這些壓力...等。」

習近平從國外案例學到的任何事,都無法改變他的基本方針。他仍主張和平統一,但隨時準備動用武力,尤其如果台灣宣布獨立的話。各種跡象顯示,現年六十八歲的中國領導人想在有生之年實現兩岸統一,而不是在他所說的「2049年前的民族復興」,即共產建國的百年慶之時。烏克蘭戰事中的各種事件,不太可能改變他的信念(也就是美國在國內分裂,在數十年的干預失敗、反覆無常的外交政策後,努力恢復在國外的聲譽的此時,中國有一扇機會之窗)。雖然美國的部分盟國最近再度活力換發,但習近平可能會對未來五角大廈會長期被俄國議題纏住感到開心 — 正如過去二十年間阿富汗、伊拉克、利比亞跟敘利亞戰爭一樣。

歷屆中國領導人將人民解放軍打造成一支強大的部隊,準備要征服台灣,並擊退美國的馳援部隊。解放軍現在擁有比美國更多的戰艦,並為了打擊千里迢迢趕來太平洋馳援的美軍及盟軍,開發了一系列的防空、反艦飛彈及反介入/區域拒止(A2/AD)雷達。美國國防部表示,中國的傳統建軍,與核武建軍的速度相當,目標是在2030年前,把數百枚的核彈頭儲備量上升到超過一千枚 — 接近美國與俄國的核武規模。



目前,解放軍持續對台灣進行無情的測試和騷擾,包含頻繁入侵台灣防空識別區(ADIZ)。這是中國「灰色戰術」的一部分;這樣的戰術,不是為戰爭,而是為了衝突練習,並使台灣國防、政治情勢緊張。鑑於中國進行網路攻擊和假新聞動作,許多台灣人認為已經受到攻擊。

如果發生戰爭,中國從烏克蘭戰事汲取到的教訓是要快速結束 — 最好在幾天內就取得勝利 — 確保台灣政府無法組織反抗戰,美國也無法進行有效干預。解放軍似乎計畫了三種主要的攻擊行為:導彈、海空封鎖及全面入侵。沒有人可以保證迅速的戰果。轟炸或能造成嚴重傷害,但無法輕易讓台灣投降;封鎖需要較長的時間;兩棲入侵部隊在集結時,可能就會被發現,正如俄軍集結一樣。中國是否有足夠的現代兩棲艦,能讓入侵部隊迅速地穿過一百八十公里寬的台灣海峽,此事仍未知。

三種戰術的結合,可能更有希望。新美國安全中心(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)的史托克(Jacob Stokes)提出一種假設:中國在台灣附近進行大規模海軍演習,然後迅速用軍艦封鎖台灣島。跟普丁一樣,習近平會以核子升級來威脅任何想挑戰台灣孤立狀況的國家。在美國國內辯論要如何應對時,中國利用這段時間集結部隊、進行入侵,並進行斬首行動。史托克說,「這是最可怕的設想之一」,「從一開始就增加了干預的成本」。

中華民國堅若磐石
Hard as ROC

多年來,台灣一直在討論是否要採用反介入/區域拒止戰術,作為「不對稱」戰略環節中的一部分。在這種戰略中,較弱的一方使用防禦性武器、隱蔽性、計謀來挫敗對手。美國一直鼓勵台灣發展刺蝟戰術,這樣的概念被稱為「中華民國堅若磐石(Hard ROC)」及「整體防衛構想」。後者由前參謀總長李喜明提出,他認為台灣應購買少量高品質武器平台,比如說戰鬥機、戰艦及潛艇反艦飛彈、來阻止中國的灰色戰術。他尤其呼籲要購買「大量的小東西」來抵禦入侵,比如說反艦飛彈 — 最好是在海上、也許在灘頭,如果必要的話在台灣的叢山峻嶺中。李喜明指著烏克蘭士兵使用的標槍反坦克飛彈。「如果烏克蘭只有坦克,他們能對抗俄國嗎? 想想一千輛烏克蘭坦克和一萬輛俄軍坦克。然後想想一萬輛俄羅斯坦克與十萬枚烏克蘭標槍飛彈。那就是不對稱戰爭。」

台灣仍支持不對稱戰爭,但由於各軍種對昂貴武器的愛好,加上各種質疑,李喜明的願景似乎消逝了。李喜明說,台灣正購買、發展水雷跟反艦、反坦克跟防空武器,但數量遠遠不夠。他跟美國的批評者,都質疑為何要花數十億美元在昂貴的系統上 — 無論是國造攻擊潛艇、美國M1坦克、阿帕契攻擊直升機還是F-16V戰機。喬治城大學的麥艾文(Evan Medeiros)說,「他們買的武器無法給予太多安全感」,他認為在戰爭中,許多昂貴、高性能武器很快就會被摧毀或失效;美國海軍可能會告訴台灣不要部署潛艇,以免被認為是中國潛艇。

國防安全研究院(由台灣國防部出資)舒孝煌對此則表示反對:「我們有台灣海峽,所以第一戰會在那。我們需要能控制海空的武器。」他也說,「目前,戰爭的威脅是10%,但和平時期的灰色地帶活動威脅卻有90%。」他認為即使開戰,台灣也必須保持空中跟海上走廊的暢通,因為無法保證美國會幫忙保持。美國前印太司令戴維森(Phil Davidson)認為,台灣需要攻擊型武器。「關於兩棲攻擊的討論已經太多了;中國有許多其他方法可讓台灣屈服,包括導彈、網路攻擊。如果中國不知道他們的部隊在出發之時就已經處於危險之中,就無法阻止他們。足球場上你不可能只靠著防守贏球,你也必須要得分。」

模糊的美國
The ambiguous American

如果你的隊友能進球,那使用義大利著名的「鍊式防守(catenaccio)」當然會簡單得多。波羅的海諸國沒有戰鬥機,但他們靠北約盟軍保衛空域抵擋俄國。台灣可以仰賴美國嗎?亞洲沒有類似北約的組織。美國承諾提供台灣各種自衛武器,但並未清楚說明,是否會為台灣而向中國開戰。美國暗示,跟烏克蘭相比,他們更願意為台灣而戰,並願意冒著核武升級的風險。但這遠不及拜登總統所說的,保衛北約盟國每吋土地的「神聖任務」。這樣的「戰略模糊」是為了避免中國進攻台灣,同時也避免台灣宣布獨立。但隨著國力的轉變,這樣的不確定性可能很難震懾前者(中國進攻台灣),而讓後者(台灣宣布獨立)感到灰心。



與北約三十個盟邦的共同防禦條約相比,美國在亞洲的盟邦更趨向軸輻架構。美國分別與澳洲、日本、南韓跟其他國家簽有防禦協定 — 但沒有義務要幫忙其他國。也就是說,美國在亞洲的盟邦是出於自身利益,而有意願保持台海現狀。臨時成立的夥伴關係是為了特定目的;美國、日本、印度和澳洲之間的非正式四方戰略對話(QUAD),從航海安全、經濟合作到疫情,各種議題都納入討論。澳英美聯盟(ANKUS)中,英美合作協助澳洲建造核子潛艇;目前正擴展到超音速導彈等領域。一些人希望這些網絡能結合,成為能夠抗衡中國的強大體系,但各國很難做出一致的反應。

由於日本擁有強大的海軍、其地理位置,加上美國在沖繩跟日本其他地方有駐軍,因此扮演重要角色。在晴朗的日子中,台灣還可以看到日本最西端的與那國島。雖然兩國沒有正式邦交,但都是彼此前幾大的貿易夥伴。台灣周遭的航線對日本貿易來說極關重要,尤其是能源跟食品的進口。台日間人與人的連結也很強烈。跟其他日本前殖民地相比,台灣對日本的怨恨也少許多。

儘管日本有和平主義傾向,但約來越多人認為,任何與台灣相關的戰事,日本都會被牽扯進來。為了幫助台灣,美國將仰賴在日本各地的基地。中國可能會先發制人,或作為美軍干預的回應而攻擊駐日美軍基地。中國可能也會試圖奪取日本控制的尖閣諸島(位於台灣附近),或以其他方式侵犯日本領海、領空。佔領台灣將讓中國主導亞洲,而日本一直以來就試圖避免此事發生。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曾在去年12月說,「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,也等同日美同盟有事;北京絕不應該誤判此事,尤其是習近平。」

灰色地帶情境讓日本處於更棘手的位置。隨著2015年憲法詮釋改變,日本自衛隊即使沒有受到攻擊,只要情況認為危及「生存」也可以進行戰鬥部署。然而,這是一個根本的政治評估;公眾輿論可能會猶豫,自民黨的盟友、偏向和平主義的公民黨可能也不會同意。日本的軍事行動往往因受制於自身法律規範而告終。

日本究竟會怎樣協助仍未知,不只是因為美日間缺乏北約式的整體軍事指揮,也是因為美日都沒甚麼與台灣偕同作戰的經驗。廣泛來說,日本應會專注在保衛日本領土上,包含美軍基地;確保日本周圍戰略要塞暢通、提供後勤,比如說燃料跟治療傷兵。日本前海軍將領香田洋二說,「沒有日本,美軍就無法動員起來。」

在此同時,華盛頓有越來越多聲音,要求美國採取更多措施來保衛台灣。尤其是共和黨,要求拜登政府提供更好的武器、軍事援助,放棄戰略模糊,甚至是在台灣駐軍。但在可見的未來,台灣仍處在朦朧之中:一個地位未定,而與最重要夥伴 ー 美國 ー 的關係也不清楚的國家。

俄國對烏克蘭的入侵顯示,戰爭會清除模糊跟猶豫。台灣要生存的最大希望,就是不讓中國速戰速決。台灣可能必須單打獨鬥一段時間;能堅持的時間越長,就越可以贏得同情、尊敬以及軍事援助。即使是現在,時間也可能是台灣最重要的軍事資產。戴維森說,「當習近平每天早上拉開窗簾時,他應該就能看到台灣、美國和其他盟國的軍事部署能力,告訴自己『今天不是攻打台灣的好日子』」。他沉思道,「冷戰時,我們進行了四十年的威嚇戰略,這也許就是勝利的樣子」。俄國之狼陷在泥淖的例子,也許能讓中國之狽不輕舉妄動。

原文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lkj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