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conomist Dec 20th 2022
在亨利八世時期,英格蘭看起來即將分崩離析。目擊者稱,從未有那麼多乞丐,許多乞丐甚至有機會就割路人喉。每個人都在懷疑,貨幣正在貶值,事實也的確是這樣。道德則跟硬幣一樣墮落;亨利八世統治中期,一場於肯特(Kent)舉辦的臭名昭彰葬禮上,一位觀察家紀錄,「葬禮成為酗酒和狂歡派對」,一場涉及「七位男性、每位男性都有自己的女性」的派對。整個歐洲都跟英國一樣感覺不太對,到了1590年代時,歐洲正被金融危機、社會動盪及戰爭所吞噬。
混亂的根源,則是一場無預期、所有人又都陌生的大幅通貨膨脹。至少在十六世紀前的三百年,西歐讓現今的日本看起來像是辛巴威。英格蘭銀行的歷史學家Gregory Clark的研究顯示,1500年代英格蘭的標準商品物價(主要是食物,但也有其他包括衣服、燈飾等物品),並沒有比1275年高。
但1500年後,一切都變了。曾無法想像的持續性通膨,變得勢不可擋。五十年內英格蘭的平均物價幾乎漲了一倍。波士頓學院的Paul Schmelzing研究顯示,沒過多久義大利的物價就以每年5%上升。法國、荷蘭的通貨膨在,則在世紀末時達到4%。俄國的通貨膨脹趨勢在1530年代開始上升、全球通膨在1590年代達到高峰,年增接近3%。如果你覺得3%聽起來不算太糟,要記得在前資本主義世界中,名目收入成長比例基本上是零;任何水準的通貨膨脹,都會讓人們變得更窮。
快速增加的通貨膨脹也維持了很長一段時間 — 甚至比十九世紀初拿破崙戰爭或1970年代的通貨膨脹激增時期還要久。一些國家蒙受更大損失;蘇格蘭的通膨情況通常比英格蘭遭很多,而荷蘭的情況可能是最糟的。
如同今日的通貨膨脹,1500年代的專家們也對起因持有不同看法。法國的討論最為熱烈。Jean Cherruyer de Malestroit是法國專家,扮演今日美國前財政部長桑默斯(Larry Summers)的角色,他認為通膨是過度消費的結果。而Jean Bodin,類似今日的克魯曼(Paul Krugman),則認為全球經濟系統的意外衝擊才是原因。兩位經濟學家都寫說帖批評對方立場。但歷史學家還是不同意他們的看法。
就像今日的桑默斯跟克魯曼一樣,Malestroit跟Bodin都有部分道理。過剩的需求的確是部分原因;黑死病後人口迅速增加,許多後黑死病時期的出生人口搬到城市。在增加了對食物需求的同時,耕種的農民又減少。而一些王室透過操縱貨幣來刺激經濟。
亨利八世在1540年代進行了所謂「大貶值(譯按:great debasement,日文直譯的大悪改鋳我認為更貼近)」的舉動,將金幣熔化後,加入價值較低的金屬,然後在重鑄為兩枚「金幣」。利用這樣的方法,亨利八世在某些年份中,甚至掏空了約2%的GDP。他將額外的現金用在戰爭跟建造宮殿上。因此,對名目需求的提高,讓店家提高價格;而讓貨幣貶值的不只是亨利八世,以及他的繼任者愛德華六世。蘇格蘭也從1538年開始這麼做,在1560年加倍操作。在今日的荷、比、盧一帶,銀幣從1521年到1644年貶值了十二次。
但不管Malestroit如何解釋,光是大貶值,也無法完全解釋如此嚴重的通膨。首先,大貶值並不是新的策略。法國在1285至1490年間,預計就讓銀幣貶值了123次。在這些年間,並沒有通膨的出現。但到了1500年代,即使許多國家減緩貨幣貶值的速度,仍出現了通膨。西班牙在1497年至1686年間,完全停止貨幣貶值的舉措。因此,一些歷史學家認同Bodin的說法,認為需求面的解釋並不充足。他們也關注大西洋兩岸發生了甚麼事,大西洋是歐洲經濟巨大衝擊的來源。
約在1545年,人們在玻利維亞發現大量銀礦。波托西(Potosí)是這個利潤豐厚新產業的中心,成為也許是當時基督教世界的第五大城(以人口來看,僅次於倫敦、那不勒斯、巴黎及威尼斯)。1500年代的前二十五年,僅有十噸銀抵達歐洲海岸。到了第三個二十五年時,已有一百七十三噸。這些金屬大多運抵西班牙,讓西班牙一開始便經歷了一波特別嚴重的通膨 — 但很快就蔓延至歐洲其他地區,最遠至俄國。
今日的通膨高漲,目前雖然只有一年多,但已經造成深遠的社會跟政治結果。隨著實質薪資下降,消費者信心也盪到谷底;執政的政治人物人氣滑落;對生活成本上漲的抗爭則如春筍般冒出。
然後,這一切跟十六世紀的通膨相比,都很微不足道。1500年代初期的平均實質薪資,大約為一星期七便士,接著就不斷下滑、下滑,再下滑。購買力一直要到十九世紀後期才回復。這種對生活水準的巨大輾壓,其後果不僅僅是猖獗乞討及葬禮上的狂歡。在全歐洲,社會、政治都變得極度不穩定。
現任教於喬治梅森大學的Jack Goldstone,曾在1986年發表一篇論文,探討為何1550至1650年間「各國大規模地崩潰」。1572年的法國,發生了聖巴托洛繆大屠殺(Saint Bartholomew’s Day massacre),為天主教徒對新教徒的暗殺活動,造成數千人死亡。1590年代,在奧地利、芬蘭、匈牙利及烏克蘭都有各種反叛活動。俄國則經歷了所謂「混亂時期(time of troubles)」,自1598年起,有長達十五年間的無法治時期。英格蘭的三十年戰爭始於1618 年,於1649年以查理一世被處決而告終。1500年代的第一個二十五年間,每年全球每十萬人中約有六人死於衝突。但1620年代至1640年代間,這個數字變成六十人。因巫術受審、處決的人數也激增。
鬱悶的菁英們,要為這些混亂負上一些責任。這些名流的生活通常仰賴固定收入(如租金),所以他們比那些可簡單提高售價的商販,更能感受到高通膨的影響。1560年代時,法國北部、比利時的貧富差距減少,因為中產階級過得不錯,而富裕的地主們收入遭擠壓。不習慣經濟衝突的富裕階級們,急著尋求改變。
更重要的是,政府蒙受損失。幾個世紀以來,零通脹或低通脹影響了各國構建財政體系的方式。君王經常以固定租金租用土地長達九十九年。關稅按名目價格徵收。一旦通膨產生,這就會是一個問題。1570年代中期到 1590年代中期,西班牙的稅收,若以現金計價是穩定的,但購買力較低。政府的支出(這不是固定的)則飆升。1530年代後的一個世紀中,要讓一名士兵上戰場的成本上漲了五倍。
因此,隨著時間推移,通膨會讓國家變弱,且導致債務危機。各國政府竭盡所能提高收入。1544年至1545年間,亨利八世出售了價值超過十五萬英鎊(或超過GDP的2%)的國有資產,例如土地。而伊莉莎白一世在1600年代初期則進行了較小規模的出售。Goldstone指出,「空前數量的騎士頭銜」被授予,多數是為了收取高額費用。借貸也暴增,而許多貸方也準備提高利率。在1300年代跟1400年代很少見的違約,也數倍成長。法國(1558年、1624年、1648年)、葡萄牙(1560年)跟西班牙(1557年、1575年、1596年、1607年、1627年及1647年)都有對外國投資者的違約紀錄。
最後,大通膨終於結束了。人口成長減緩,降低了對貨物跟服務的需求。各國王室能控制貨幣跟財政政策,承諾減少違約跟貨幣貶值的行為;從美洲來的貴金屬速度也減緩。然而,這個世紀的教訓是顯而易見的。不管造成的原因是什麼,通膨已開始的社會,會發生的不僅僅是生活水準下降。
原文
- Dec 27 Tue 2022 22:49
經濟學人 當金錢死去 When money dies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