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conomist Mar 24th 2017
第一眼看來,這就跟太陽從東邊升起一樣令人驚訝:3月22日時,美國棒球代表隊獲得世界冠軍。由大聯盟主辦,每四年一屆的世界棒球經典賽,在四強戰中,靠著兩個不是很顯著的守備失誤,美國以二比一的比數,擊敗兩屆冠軍日本。隔天晚上,在洛杉磯道奇球場五萬名觀眾面前,美國大勝了本屆賽事未嘗敗績的波多黎各,前六局沒有讓波多黎各擊出任何一支安打,最終以八比零取勝。
呃,棒球是美國運動。這個運動源自於美國(雖然起源不是如所傳的,在紐約的古柏鎮);目前世界上最好的聯盟也在美國(但有一隻加拿大球隊);而大聯盟球員、球星主體也都是美國人。就像一般人會認為澳式足球(Australian-rules football)的冠軍應該會是澳洲隊、愛爾蘭式曲棍球的冠軍會是愛爾蘭隊一樣 ,美國應該有非常大的機會可以贏得這項棒球世界冠軍。
然而,在經典賽相對顛覆、簡短的歷史上,原本應該是既成事實的東西,演變成某種突破。在過去三屆賽事(首次舉辦是2006年)中,美國隊的表現令人訝異地失望:一次進到四強、兩次在單淘汰賽前就出局,總戰績十勝十負。在今年經典賽前,美國隊甚至不是奪冠熱門:博彩公司給美國的賠率,跟衛冕冠軍多明尼加一樣,都是一比四。雖然美國隊還不至於在自己的「國民娛樂」中,被看做是不起眼的小兵,但絕對是個表現不佳的名門。
美國的棒球國家隊,為何在國際賽上表現比其他運動(比如說在過去七屆奧運中奪下六次金牌的籃球)差,有幾個完美的理由。也許最重要的,是棒球運動高變異性的本質。籃球是出名地穩定、預測度高的運動:NBA中最好的幾支球隊,勝率可以超過75%,對上非常弱的球隊時,賠率甚至會達到一比二十。相較之下,即使是大聯盟最強的幾支球隊,勝率要超過六成的也沒幾隻,賭盤再看好,賠率也很少超過二比三。為了避免棒球不可避免的隨機波動,大聯盟需打162場比賽,這樣的比賽數目,足夠抵銷數不清的球隊高低潮狀況。但經典賽濃縮到3月的三周內。只打三周的結果就是,跟MLB季後賽七戰四勝系列賽不同,經典賽的八強跟四強都是一翻兩瞪眼,實質上就會讓一些實力較弱的球隊,只要靠著運氣就能晉級。即使組了一支完成體的「夢幻隊」(如1992年奧運主宰全局的的美國隊),在各種變化莫測的情況下,要贏得錦標的機率可能也不到50%。
矛盾的是,對美國隊來說的另一個阻礙,有頂級聯盟的國家並不多。雖然大聯盟跟NBA的球員名單中,非美國籍的數量都約莫是四分之一,但外籍球員的構成可是天差地遠。NBA從全球各國挑選球員:沒有一個國家,佔外籍球員的比例超過12%,前五大外籍球員來源國,也不過佔了42%。因為外籍球員的國籍分布實在太廣,除了美國之外,沒有任何一個國家,可以把出賽名單全部填滿NBA球員名字。這讓美國可以打敗一系列較弱的對手,每個對手可能有一到兩位頂尖球員,配上實力弱上許多的綠葉。
相反地,棒球的國際人才非常集中。光是多明尼加跟委內瑞拉,就佔了非美籍大聯盟球員的60%;第三個則是日本,而如果日本菁英選手選擇到大聯盟打球而不是留在日職,剩下的外籍球員名單中,日籍球員比例會更高。這樣的結果就是,經典賽變成一種棒球強國跟弱國的比賽。棒球在多數球隊所處的母國並沒有甚麼知名度,許多國家甚至連一位大聯盟球員都沒有。但最頂尖的那層,包括幾支強大的競爭隊伍 — 多明尼加、委內瑞拉、日本、古巴、波多黎各、荷蘭(包括對棒球狂熱的加勒比海群島,如阿魯巴跟庫拉索) — 他們星光璀璨的名單,擁有在任何一個晚上都能擊敗美國隊的實力。
美國隊主要弱點第三項是出席率。除了美國有用球星填滿數支球隊名單的實力之外,其他國家都沒有。因此大聯盟的外籍球員知道,如果他們不打經典賽,那母國將會非常不利。結果,這些外籍球星母國的棒球協會,大多都能說服那些最大牌的球星參賽。相反地,美國隊在徵招時,面臨兩個不利因素。因為美國球員是看著大聯盟長大的,也理所當然地認為美國是世界棒球巨人,所以他們可能會覺得,不需背負一定要在經典賽中展現出美國棒球宰制性的壓力。此外,因為美國的人才庫太深了,因此每個球員都可以選擇不參加,晚上還睡得很好,因為他們知道還有數不清的球員可以取代自己位置。這種資源過於富裕的窘境,引發一種集體行動問題。每個人都假設其他人願意承擔重擔。結果就是,美國隊陣中整體來說,只有幾名美國國內最頂尖的球星。
儘管大聯盟當局,當然從未對經典賽的結果,表示過自己的偏好。但大聯盟領導階層,應該對美國隊的掙扎相當開心。長遠來看,大聯盟最大的商業機會,是要讓棒球的人氣跨出美國境內。大聯盟舉辦經典賽,不只是一種新的收入來源,也希望能將這項運動在海外成長。(奧運一直不是優先選擇。在十二年的沉寂過後,棒球將在2020年重返奧運,但因為奧運在大聯盟球季期間舉辦,很少有世界頂尖球員能參加。)如果美國隊每次都取勝,但就會加強「棒球是美國運動」的概念,其他國家將對勝利絕望。相反地,美國對提早出局,在還有爭冠機會的國家中,展生了一股新的熱潮。今年有一百一十萬觀眾進場,比2013年成長了23%,其中在日本舉辦的第一、第二輪比賽,有超過四十萬人進場;冠軍賽時,波多黎各的收視率達到七成。
但在十一年過後,「棒球是全球運動,且每個國家都有可能拿下冠軍」這樣的訊息,已被充分理解。經典賽的下一步,是要讓賽事提升水準,符合一場真正體育盛事的等級,這樣每支設法打敗美國的球隊,才能真的宣稱自己是世上最強。這個責任,則完全落在新出爐的世界冠軍肩膀上。統計網站Fangraphs為2017年所做的預測,排名前五的美籍球員全都沒參加經典賽 — 包括Mike Trout、Josh Donaldson、Kris Bryant、Mookie Betts跟Bryce Harper。許多明星球員僅把視經典賽為一種展示或餘興節目 — 紐約大都會的Syndergaard就說,「沒有人會因為打經典賽獲選名人堂或贏得世界大賽。」
但現在,在過去三個星期中,整個棒球界的焦點都放在經典賽上,而不是春訓。而看著參加的同胞歡欣地舉起冠軍盃,沒參加經典賽的人則打著沒意義的熱身賽,潮流可能會反過來。最重要的是,這個運動中最強的球員(且領先第二名許多)Mike Trout,在看過幾場精彩的預賽後,說他「可能會」打2021年的經典賽。如果Trout真的參加,表示經典賽值得他花時間打,其他超級球星可能也會跟隨他的腳步。前美國隊球員Michael Young最近在他的推特上預測「四年內,將會組成史上最強美國隊;史上最強。」
經典賽的球員,也碰到一個更根本的不平衡問題。對野手來說,棒球基本上是一個相較之下體力付出較少的運動:一場比賽四到五個打席,跑壘一到兩次,在防守時球打到自己位置的次數也不多。但對先發投手來說,卻是非常費力的。先發投手通常會以80-100英哩的時速投出約一百球。即使在大聯盟的季賽中,為了保護先發投手脆弱的手臂,對投球數也有嚴格的限制。當投手受傷時,結果往往是毀滅性的:韌帶移植手術的復健時間通常至少需一年,而肩傷常常讓職業生涯就此終止。風險可能因為經典賽的舉辦時間而加劇;為了不中斷大聯盟的球季時間,經典賽選在季前舉辦。剛從休季期間返回,投手往往利用春訓期間加強手臂強度。如果在沒有充分準備的情況下就全力投球,可能更容易受傷。
其結果就是,無論保險範圍如何,大聯盟球隊都極度不願意讓他們的投手承受額外的壓力。為了減低球隊的恐懼,經典賽維持非常嚴厲的投球數上限,尤其是在前幾輪的比賽中。但到目前為止,球隊老闆仍未被說服。在經典賽打線已充滿明星球員時,投手陣容往往比較薄弱,即使是美國隊以外的球隊也有類似情形:舉例來說,日本的大聯盟級明星先發投手達比修有跟田中將大,都沒有打經典賽。
鑑於經典賽目前的結構,可能無法解決這個問題。但一個潛在的改革提案,可能把經典賽轉變成一個對投手、打者來說,都必須強制出席的賽事。經典賽目前已分成兩個階段:主賽事一年之前所舉辦的資格賽,而主賽事在3月主辦,分成三輪。而經典賽的高潮 — 單淘汰賽制 — 僅有三場,可輕易地切開,不要那麼早打。大聯盟每年7月都有明星周,一連四天的休息時間,圍繞在那些最大牌明星上的表演賽。要把經典賽的四強跟冠軍賽安排在這星期,不會需要耗費太多力氣,因為所有的球員都處於季中,而大聯盟球隊也許也會更願意讓其明星投手為母國投一場比賽。投手較強的國家,可能會稍處於劣勢,因為那些頂尖投手在3月時可能還沒開始工作。但那些打進四強的球隊,的確可以用最強陣容爭取冠軍。
經典賽仍有很長的一條路要走,現在無論在人氣或收益上,都還敵不過大聯盟季後賽,更別提那些最高等級的國際賽事,比如說奧運或是世界盃足球賽了。但大聯盟主席Rob Manfred在冠軍賽前的記者會上,顯得非常開心。他將經典賽與高爾夫的萊德盃(萊德盃在舉辦了數十年後,才成為高爾夫球界每年必看的盛事)相比,說經典賽取得顯著的進步。如果2021年經典賽的冠軍賽是由Trout對上多明尼加的Johnny Cueto,那Rob Manfred的樂觀將會得到印證。
原文
- Apr 08 Sat 2017 10:07
經濟學人 美國終於在其「國民娛樂」中奪冠 The United States triumphs at last in its own “national pastime” 世界棒球經典賽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